新手置业的一个误区,是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冲昏了头脑。的确,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,现在的楼盘项目都会强调配套设施和居住环境,让置业新手很容易喜欢上。因此,在购房时要先确定自己的需求。房子不同于一般消费品,价格上的压力先会让消费者在选择上不可能“随心所欲”。
购房者在选择时先应以能承受的价格为底线,确定自己能接受的范围。对于自住型买家来说,按揭贷款是主要的买房支付手段,还贷的压力是购房者必须要考虑到的。在明确花费数额的基础上,确定自己的购房目标范围再进行选择。
另外,购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优惠享受,比如一次性付清的购房者可以选择在一次性付款上有打折的楼盘,而需贷款买房的可以选择付减折扣更多的楼盘。在明确经济承受的基础后,接着是对置业性质的界定,住宅市场上,现在的购房人群一般有自住型和投资型两类。购房自住的相对更多的要考虑到房源的现有周边环境,是否适合自住等。
而投资型的置业更多的要考虑到该房源周边未来的发展,升值前景等。对于自住型购房者来说,看准区域配套主要注意这几点,先是交通上的便利,方便上班,去市内热点区域一般的出行以及去长途旅行的车站、机场等。然后是区域的商业配套,方便购物、健身、娱乐等一般活动,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察一些殊场所的位置,比如喜欢看电影的购房者应该留意附近电影院的位置,喜欢看球的购房者可以在体育场边置业等。对于有孩子的家庭,还要注意教育配套,总之是观察楼盘所在的区域对生活品质的影响,这也是自住型购房者的高诉求,生活得舒适、方便。
在广州工作了5年的先生准备在年前购置房子,他告诉记者,他从事IT业,和技术打交道,喜欢单纯一些的生活环境。次购置房产,开始时觉得无从下手,后来从生活环境的角度着手看房,终选择在中大后面买房。高校附近环境好,社会人士没那么复杂,那边的楼盘应该不错。而且到时候有小孩了,这边环境对小孩的发展也挺好的。”先生如是说,这是看准区域配套后购房的典型实例。
有的开发商在配套设施的广告中写得都挺好,周围大型CBD、广场、交通方便等。可事实上离并不像开发商所描绘的那么近,或者标明了“地铁盘”,但地铁的通车甚至开工的日期都遥遥无期,还有一些楼盘的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,比如周围没有医院、菜市场甚至超市等生活必需的公共场所,有的业主“打瓶酱油都要开车去”这样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出现过。
此外,社区内部的配套情况,往往不是在网络上走马观花能弄清楚的,它的重要性并不比区域配套低。像居住密度、小区绿化、小区布局、小区内外交通,有车的业主还需要考虑停车位等,这些都是容易被忽视的,当购房者入住之后会发现小事情变成了大麻烦。(据《南方日报》)